何謂慢活?
「慢活」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有時不快不慢」的平衡態度,用「正確的速度」來過日子。放慢速度沒有一成不變的的公式,正確速度也沒有萬用守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
文/王小聰
近日一項針對全球 32 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城市人的步伐較十年前快了許多。其中,新加坡人是全球步速最快的。
總體看來,亞洲國家城市人的步速增長較快,平均較九○年代加快了兩至三成。心理學家認為,這個結果顯示,城市人越來越沒有耐性,生活節奏隨之加速,人們希望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完成盡可能多的事情。
拼命工作,接著以購物作為對自己的回報,「哎喲,我快忙昏了!」之聲不絕於耳。華語歌壇詞曲作家李宗盛曾有一首歌,非常直白地表現出這種生活方式——「盲、盲、盲,盲得已經沒有主張,盲得已經失去方向。忙、忙 忙,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
《慢就是美》和《簡單迴圈》的作者安德露說,有資料顯示美國人較 50 年前工作的時間更久,幸福感卻在下降,孤獨感也更強。美國人一年的平均假期只有兩周,40% 的美國人甚至休不到這麼久的假;即使休假,人們還得帶著他們的電腦、傳真設備或者手機。
「慢活」主義出現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方慢活思想中,有所謂人生四閒情:飲茶、種花、看畫、安坐。進入工業社會後,大城市漸漸形成,離開土地的人們開始專業化工業工作,傳統牧歌式生活被徹底打破。進入資訊社會後,人們總是抱怨,網路不夠快,前面的車走得太慢,自己烹調食物太費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對舒適性和快捷性的貪戀,促進了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快就是好,速度是求生的關鍵,也許這是原始人類在躲避野生動物襲擊時就流傳在基因裡的意識。終於到了廿世紀末,一部分人的心靈不堪重負,開始追求一種與「快速」背道而馳的生活方式:「慢活」主義 ( the slow movement ) 出現了。
「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不斷向前,沒辦法慢下來。因此,『慢活』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德國著名時間管理專家 Lothar J. Seiwert 曾經這樣說。
「慢活」主義最早因慢食主義而開始引人注目的。慢食主義由義大利人發起,發起者 Carlo Petrini 是一名專欄作家,負責撰寫酒和飲食,一貫反感美式速食。當年,美國速食店麥當勞在羅馬西班牙臺階 ( 處於羅馬市的中心地帶,高檔商店林立 ) 邊新開了一家店,這成為激怒 Carlo Petrini 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揭竿而起,發出警告:「我們成為了速度的奴隸,我們都感染上了同樣的病毒:吃速食。我們必須從餐桌開始反抗。」1986 年,他發起了慢食運動,目前已經發展到 100 多個國家。
現在慢食組織總部——義大利小鎮布拉規定:禁止車輛進入舊城區的某些街道,在一些核心歷史區域禁止連鎖超市與霓虹燈;家庭式的小型產業,其中包括販售手工織布與 肉品特產的商店,能取得最好的店面;市政府補助建築物翻新,並採用能展現當地特色的金黃色灰泥與紅瓦頂。為了避免工作過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會配合義大利傳統,星期四、星期天休業。
安德露說,慢活主義的核心是建立一種歸屬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她說。舉個例子,你如果去附近農民的農場買菜,平均算來,你可能會和10個人進行交談,但如果你是去大型超市購物,你可能只能和收款員說上幾句話。
在慢食主義的小城裡,慢食是一種促進社區重新建立的方式,Carlo Petrini 和他的追隨者目標是讓廚房和餐桌成為人們生活的中心之一,成為人們交往和融入社區的一個重要管道。
慢城主義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
最初慢食主義被認為是少數愛好美食者所設計的觀念,可是現在已經變成廣泛的文化議題。「慢城主義」( 義大利文:CittaSlow ) 就由慢食主義衍生而來,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性的行為,其官網形容:「這是一種思維方式:關於環保,提倡使用當地食物和貨品,並避免城鎮之間的『同質化』。 」
慢食主義針對個人,慢城主義則只接受城鎮會員——人口少於5萬人的城鎮。現在在英格蘭、威爾斯、德國、挪威、波蘭和葡萄牙都有慢城主義會員城市網。
慢城主義不僅關注飲食,它要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總體來說,慢城主義把快樂置於利潤之上,把慢慢享受置於速度之上。慢城主義倡議: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經過這番改革後,「慢城主義」發起者們希望成效能超越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並且能徹底改變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法。
換句話說,「慢城主義」不僅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已,而是創造一個環境。一言以蔽之:慢活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儘量以音樂家所謂的 tempo Giusto ( 正確的速度 ) 生活。「也許反全球化而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認為慢活思想是治理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布拉市副市長如是說。
慢城主義出自義大利,這並不讓人感到驚奇。因為,這個南歐國家向來以重視傳統和熱愛飲食聞名。「在英語裡,『慢』這個字有愚蠢和低效的含義,但在義大利語,就沒有這些負面的含義。」義大利人 Sibille 說,「我們指的是好好生活,用心感受和花時間與人交談。」
用慢活方式來經營生活
現在,慢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大大超出慢食主義和慢城主義的含義,慢食、慢工作、慢運動、慢慢旅遊、慢慢閱讀,慢活主義不斷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請適時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和傳統。
慢活已經發展出各種形式,例如美國的「放慢時間協會」,他們在全球已經擁有 700 多個「盟友」。這個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碼錶、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不到半分鐘就走了 50 公尺以上,協會的人就會叫住他,詢問為何如此緊張和匆忙,並給予「勸導」。
一間名叫「SLOWlab」的公司開創了「慢郵」服務,減緩不必要、不重要郵件的交付速度。IBM 一位高級管理人員都發出警告:「一天只察看兩遍你的郵箱。奪回你的生活,找出時間做點白日夢。歡迎加入慢郵主義!」
筆者曾在丹麥哥本哈根居住過半年,期間與一對丹麥夫婦相處甚歡。這對夫婦屬於典型的丹麥中產階級,丈夫原本是哥本哈根大學化學教授,後來辭職作了自由職業者;妻子是丹麥一家電信公司職員,收入比丈夫還要高。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有幢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喜歡做外國留學生的寄宿家庭,政治上厭惡保守的右派,思想自由開放。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他們已有四、五十歲,而慢活主義的歷史不過廿多年,但這對丹麥夫妻的行為方式與現在流行的慢活族有著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如果可能,儘量步行或騎腳踏車;寧願去較貴的超市 Irma 買有機食品,不願去最便宜的超市 Netto ( Netto 老闆支持右派政府 );不喝即溶咖啡,磨咖啡豆喝;家裡的垃圾分為兩類,一種是有機垃圾,一種是塑膠袋之類的無機廢物,前者用來給小院子裏的蘋果樹施肥。到了週末,夫妻二人曾邀我們這幫中國學生去他們的海邊度假小屋 ( summer house,直譯夏屋 ) 度週末。雖然一來一回,開車排放了不少二氧化碳,但丹麥人還是儘量環保:晚間通往郊外的路沒有一盞路燈,丹麥人認為僅靠車輛的前燈後燈就足夠大家辨識路況了。
到了小屋,暖氣、熱水都是靠太陽能板的供應,在冬季我們洗澡的水半溫不熱,不過對此你只會報以會心一笑;沒有電視,遠離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只有嚴肅報紙,這個靜謐的海邊,適合思考;偶爾開車去附近的小鎮轉轉,喜歡逛二手商店。週末兩天,在小木屋裡和北海邊,我度過了日起日落的 48 小時,聊天、看報紙、看小說、對著海邊天際發愣,雖然平淡,但這種彷彿能觸摸到生命脈搏的感覺卻縈繞至今。
其實,不光是週末兩天,這個幸福指數排名靠前的北歐小國,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注重「慢活」。清晨上班,很多衣冠楚楚的年輕人騎著腳踏車在路上 ( 丹麥地處平原,適宜於騎車 );下午4點是地鐵運輸的高峰,這時是下班時間;經常看到年輕的媽媽推車嬰兒車,悠閒漫步街頭。
不難猜測,雖然全世界只有 30 多個城市是慢城會員城市,但以慢活方式生活的人們還是大有人在。在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人們或多或少已經採取了某些慢活方式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了。
英文中,心理醫生把追求慢活叫做「找到你心中的烏龜」 ( find your inner tortoise ) 。也許在我們這些匆忙的兔子心中,都有一隻烏龜。
本文摘自網路貼文
http://tw.myblog.yahoo.com/oriental-express/article?mid=-2&next=1230&l=f&fid=18
http://blog.xuite.net/prad7/8la888/22956004-%E8%AA%B2%E5%BE%8C%E9%97%9C%E9%8D%B5%E5%AD%97%E6%AA%A2%E7%B4%A2%E3%80%8E%E6%85%A2%E6%B4%BB%E3%80%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