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3

背包客。我在綠島

用旅遊體會真正的生活。I'm traveling!



  在大考前,除了埋首在一堆堆的書籍當中,生活當中或許再也沒什麼樂事了。眼看著時間逼近,心中的焦急讓生活變得急湊,這樣,做任何的事情都失去了效率。這次,我選擇轉換新的心情面對事前的壓力。我,走向綠島!

  或許有人認為去綠島就是要玩水,但是我認為欣賞綠島最佳的角度莫過於「佇足」了。在這片政府列入保護的天地當中,你可以看到野生的梅花鹿、竹節蟲的幼蟲......再來到綠島前我甚至認為梅花鹿早已在我們的身邊絕跡,只能在木柵動物園裡看見僅存幾隻的稀有動物,但是在綠島的小山丘上,我看見成群結隊的梅花鹿,在暗夜當中,因為手電筒的照射,使他們的眼中發出血紅的光芒,彷彿就像科幻片中的魔物。
(梅花鹿是夜行性動物喔!)

  在這海島,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朝日溫泉了--這個全世界唯三的海底溫泉。在黑夜中,泡在溫暖的海水中,享用著剛煮好的溫泉蛋,抬頭看看滿天繁星,稍晚的時間還有煙火秀的表演,閉上雙眼能聽見從海底傳來的樂音,潮起潮落的拍岸聲,我再也想不到有什麼事比這更愜意了!
(那溫泉水真的是鹹的喔!)



  在綠島,你也可以品嚐蘭嶼有名的飛魚料理,但我最喜愛的點心就是冰冰涼涼的海藻剉冰了。海藻剉冰那鮮麗的顏色在我剛走進冰店就吸住了我的目光,海藻?以前還真沒吃過這樣的口味呢!在炎炎的太陽下,坐在巨型陽傘下,看著一群群的遊客,將QQ的珍珠配上沁涼的碎冰送進嘴裡,涼意瞬間沖滿了全身,方才的燥熱都煙消雲散了。而那只有淡淡幽香的海藻更是傳達海之味的絕佳詮釋,相信品嘗過的遊客都會一致案讚的。

  當然在這旅程當中我也體驗了浮潛,深深地為太平洋的美所震懾,原來台灣仍有一片淨海,在無汙染的環境下孕育了海底生物:七彩的小丑魚、黑白相間的海蛇、奇形怪狀的各種珊瑚......台灣的海底之美盡收眼底!

  在回程當中順道玩了一回「台灣的後山」,曾經在地理課本出現的石梯坪、八仙洞、......都真真實實的出現在我眼前。走過八拱跨海步橋就是著名的三仙台,看見許多遊客興奮的拍著照,驚嘆著台灣地形的豐富,這時才切切實實的體會所謂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在國文課本上毫無新意的八股文的真諦。

 

  站在鹿野高台上,雖然因為陰雨綿綿未能玩一遍滑翔翼及滑草,但看著平地上一去去整齊的田地,感受到與北部截然不同的感觸,或許有一些成分是因為旅遊的興奮,但我想更多的是對台灣之美的讚嘆。在歷經了人為開發後還能展現如此致命的吸引力,這就不難想像在未開墾前的台灣是多麼的美,也難怪十五世紀的葡萄牙人會用「福爾摩沙」形容這塊寶島了!


  晚間八點,雪山隧道內。在昏暗的燈光下我一個人靜靜的沉澱著心情,三天的旅程結束了,明天面對的又是壓得讓人喘不過氣的考試,但是,這次我的心境很輕鬆,電也充足了,我更有精神去面對下一個任務了!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2012/05/22

這天。下午,慢下來

下午茶D大調~  

  難得假日的空閒,來到ER沙發咖啡廳,店裡播著莫札特/第五樂章浪漫曲,啜飲著加溫又加溫的洛神花茶,看著路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景象,中間那片擦的晶亮的玻璃隔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是錯覺吧?窗外的景像扭曲了,就像電影中的慢動作放映......

   戴維恩第四號長笛協奏曲/第三樂章輪旋曲接著悠揚而起,我被領入一片生意盎然的森林,松鼠、白兔、狐狸、小鹿......在森林中奔跑跳躍,我幻想著自己是隻遨遊的鳥兒,揮動玲瓏的翅膀、俯瞰大地,在那兒,戴維恩坐在那倒下的樹幹上,所有動物圍繞著他,沉浸在活潑明亮的樂音當中。"叮鈴~"又有客人進來了,我的思緒回到現實,這是今天第幾次神遊了?學音樂這麼久的時間,這還是第一次這麼深沉的融入那情感當中。

  走進店裡得是一群剛下班的年輕OL,她們說笑著,這個時間或許是她們一天當中唯一的休息時間,不像我靜坐在這兒,享受這一整天閒得發慌的假日、享受這慢活的下午帶給我心靈的沉澱。她們聊著某某主管今天又拿誰開刀了、營業部的小劉又換女友了 ......我聽著,原來平時的我也談論這樣的話題,有趣但卻乏重點,慢下來後才發現平常的日子有些浪費。

  收回心思,我專心的欣賞掛在一旁梵谷的<拉克羅的豐收>,我赫然發覺已經好久沒站在鄉間的小路上,享受被金黃色稻穗包圍的悠閒,上次回老家是甚麼時候呢?還記得,家鄉的小路有點曲折,而通向外婆家的那條石子小路更是顛簸不平,路邊可以看的雞鴨之類的家禽隨意亂竄,這些在都市生活中,都是難得一見的稀有景象啊!


圖來源: http://www.twowin.com.tw/others/fg_picture/
  

  窗外的天色黯淡了,是該離開的時候了,飲盡洛神花茶,我匆匆的離開趕上公車,一如往常的快節奏,我心中的那烏龜又沉沉睡去了。

2012/05/19

慢活新概念(A New Idea)

慢活新概念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from sylvialiu208.

這是一個網友製作的PPT,簡單的介紹了<In Praise of Slow> 的內容。


腳本:

Slide 1:
《Carl Honore 著》 慢活 In Praise of Slow 「快」與「快活」已經落伍;我們要開始「慢」與「慢活」 翻譯成18種語言全球熱賣並在4個國家擠入暢銷排行榜

Slide 2:
適者生存,而不是快者生存 速度曾幫助我們將世界改造的更美好自由。盲目崇拜速度產生反效果
1.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比大自然本身更替速度更快。 亞馬遜河雨林大量快速砍伐:拖網漁船過度捕撈,使鱘 魚、智利鱸魚等於累面臨絕種危機。
2.長時間工作讓人們愈來愈缺乏生產力,易出錯,不快樂 且疾病纏身。
『休假恐懼症』
--英國調查5千名勞工有60%未休完2003年應休年假。--5名美國人當中有1人會在應該睡覺或看醫師的時間,出現在工作崗位上。 
--日本每年工作過量『過勞死』之人數達數千人。

Slide 3:
適者生存,而不是快者生存
快速--代表忙碌、控制慾、攻擊性、匆促、壓迫感、 衝動、缺乏信心,量重於質。
緩慢--冷靜、謹慎、樂於接納、平靜、有耐心、思考 周密,質重於量;如此才能與人、文化、工 作、食物及一切事務建立真實而有意義的接觸。
目的--介紹緩慢運動之意義、發展,藉由快與慢的平衡 ,找到ㄧ個更好的生活方式。
慢活--就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盡量以正確的 速度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的更加豐富,本書不僅遊說讀者採取一種全新的生 活方式,更報導一場正在全世界實在發生的運動。

Slide 4:
(一)慢食 快速時代吃快速食物
1.快速用餐,吃的同時兼做其他事--工作、駕駛、看報、上網,半數英國人坐在電視機前吃晚餐。
2.化學肥料與殺蟲劑、密集飼養、抗生物飼料、生長激素、基因改造,提高產量,使禽畜與農作物成長更快速。--200年前一般豬隻要養5年才能達到60公斤,現在半年就可到100公斤,乳齒尚未掉落便被宰殺。
--北美鮭魚基因改造後,生長速度比原來快4~6倍。
3.速食共和國,1959年日本速食麵上市,美國麥當勞漢堡風行;各地食物廣告注重於能再多短時間內料理完畢,而少注重口味與營養。

Slide 5:
(一)慢食 慢食組織
1.反對食物基因改造,提倡有機農業,減少農藥使用,利用輪耕使土壤肥沃,控制蟲害,豐富生產。
2.15年前美國啤酒市場由MILLER與BUSCH二家獨占,如今有1500家啤酒廠依慢食原則精釀啤酒。
3.手工麵包興起,使用石磨麵粉而不是較便宜的工業替代品,延長麵粉發酵時間16小時至三天,以增添風味,使面口味更好也更營養。
4.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學著放慢腳步,慢食運動已經引起大眾 注意並向全球擴散,我們每個人都想吃的好,而吃的好就 會更健康更快樂。

Slide 6:
(二)慢動 身在一個重視速度與行動的世界,必須有時要放鬆心情。
靜坐--數千年來一直有各種傳教徒藉由靜做冥想追求內在的和諧或心靈啟發。
瑜伽--結合肉體、心靈與精神的印度養生之道,追求身心靈的和諧,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柔軟度,自1998年以來練習瑜伽的美國人已增加2倍到1千5百萬人。
氣功--東方運動養生法,藉由運動行氣來強身。
步行--最古老的運動方式東山再起,前工業時代裏的人到那裡多半是走路,因此很健康,後來發明引擎動力,人們便懶惰了,走路於是成了最後逼不得已的 交通方式,世界衛生組織稱之維「被遺忘的藝術」;走路能幫助沈思,培養緩慢的心境,能讓我們學會忘記加速,這是天生的緩慢。

Slide 7:
走路,是你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最自然、緩和且有益身心的運動。
》走路,停不下來的樂活運動 透過一步步規律的節奏,可以舒解壓力,放下煩憂,讓你擁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試著跨出腳步走一段,不花一毛錢,重新認識生活許久的環境和鄰居,還可以品味減速的樂趣。 就是現在,開始走吧!

Slide 8:
》用走路找回健康 「走路是最好的運動。走路可以舒解壓力,放鬆身心,還能讓人腦筋清晰,深入思考,取得靈感。」 --林正常博士(運動生理學教授) 走路是一項生理門檻最低,但是自由度卻最高的運動。不需多餘的負擔,只要一雙好鞋,就可以開始走路。

Slide 9:
》用走路找回健康 走路也是最不具衝擊力的運動。走路時每踏出一步,腳承受體重的1.5倍力量,而慢跑所承受的,是體重的2至3倍,快跑更達體重的7倍以上。 如何預防癌症和心臟病這兩大現代文明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直接提醒世人:多走路!

Slide 10:
》用走路凝聚人們 在歐洲,「走路節」由來已久,為的就是提醒人們重拾這與生俱來的能力。 每年7月第3個星期,全球最大的「走路節」在荷蘭舉行,從1909年至今,已持續90年,近年來,每年參加人數高達四到五萬人。

Slide 11:
》用走路陪伴孩子 因汽車普及而「沒落」的走路上學,近來也被「復興」了。 2000年,英、美、加拿大等國,在社會團體發動下,推行「國際走路上學日」。到2005年,估計有37個國家、約三百萬人參加這個活動。

Slide 12:
》用走路陪伴孩子 台灣也在去年以台北縣林口鄉麗林國小為示範學校,推動為期二個月的「走路上學」計畫。 另外,民間的「上善人文基金會」也提醒家長每天花二十分鐘,早起陪著孩子走路上學。 透過上學必經的路途,讓孩子去感受四季的更迭,體會環境的變化,感受不同的生活。

Slide 13:
》用走路啟發心靈 走路的速度慢,常引發人們對自我的反思。走路做為一種與內在自我的對話,往往可以讓人放下煩憂,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做為人生態度重整的起點。許多哲學思人都愛走路。法國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說:「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 當人在行走時,思緒特別清晰。

Slide 14:
》用走路認識環境 走路是認識一個城市的最好方法,在大街小巷裡穿梭,除了能感受真正的自在,放慢了行進的速度後,更可以看見人群,看見不同的城市範圍。吸引人的生活歷程,更愛這個城市。 慢慢走才會有好風景,試著用走路來放慢你的生活節奏,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Slide 15:
》出去走走,健康久久走路並非少數人的覺醒。據美國體育用品產業公會(SGMA)估計,全球走路運動人口,高達1億7千萬人(含健行),是跑步運動人口的4.6倍。

Slide 16:
你應該開始走路的五大理由
》1.出去走走,健康久久,走路是與生俱來就會的運動,需要的只是走出去。
2.每走30步,可以消耗1大卡的熱量。
3.每走1步,牽動到全身95%的肌肉。
4.走路是認識環境最好的方式。
5.走路時腦中分泌的「腦內酚」,可以提高人類對疼痛的忍受度,並使心情愉悅。

Slide 17:
》出去走走,健康久久 不可忽略的走路小叮嚀
基本配備:好走的鞋。
半天以上的走路行程:應攜帶水、計步器、地圖、食物,宜穿著長袖吸汗衫,長褲及帽子。
入門者:1分鐘約100步的頻率最適合。
 達到運動效果的走路:每天30分鐘,每週走5天,運動後每分鐘心跳數加上年齡等於170下。

Slide 18:
》出去走走,健康久久 不可忽略的走路小叮嚀
走路時,跨出的步伐是以腳跟著地。
腳有舊傷者,應該減緩速度,或從水中走路開始復健。
最宜走路的溫度:20度C~30度C
每天最適宜走路的時間:清晨4~6點,黃昏6~10點間。此時的氣候和車流量,宜在城市間走路。

Slide 19:
(三)慢療 應急的醫療文化 英國公立醫院由於健保負擔沉重,一般家庭醫師看診時間為6分鐘,一般醫師不會花時間聽患者說明,不會全盤了解病人健康狀況,心態與生活型態,而是一味針對病症,再求助於科技---掃描、用藥、手術,只求快速診斷治療見效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耐心是最佳策略 以不孕症為例,若婦女努力一年後仍未懷孕,醫師常會建議做風險高的人工授精,2002年歐洲研究發現,如果再多等1年,大多數健康婦女都會懷孕。

Slide 20:
(四)慢性 1994年研究發現,美國成人每週做愛的時間平均只有半小時,而當真正想做的時候,卻又是尚未開始便已結束,相當多的伴侶辦事都敷衍了事,意思意思就好的味道。
快節奏生活,繁忙行程,對於長而懶散的性愛活動有不利影響。雙薪無性夫妻---DINS(double income,no sex)愈來愈多人嫁給工作,工作給他們情感需求與人生渴望,生活以工作
為重心,成就感填補空虛,精力在工作上耗盡,回到家累類的什麼都不想做。

Slide 21:
(四)慢性 當嫁給工作的上班族,懂得向上管理、專案管理,業績直線上升,回到家裡,與配偶的感情卻是直線下降,每下愈況。如何找到相同的頻率與韻律?耳鼻喉科醫師黃國欽與皮膚科醫師魏麗婷夫妻也面臨同樣的外在壓力,卻找到相處的頻率與韻律。看診時間從早上9點鐘到晚上9點半的他們,關在各自的診間,燈號一亮,門開了,人們一個個進來訴說病情,日復一日,他倆的工作與生活既重複又封閉,而且因為科別不同,經驗無法互相分享,話題也缺乏交集。為了克服問題,黃國欽與魏麗婷沿用談戀愛時互相寫信的招式,把想要講、不好意思講的話,寫在信上,上班前交給對方。每個星期,兩人會看兩部到三部電影,而且,診所打烊後,才去看午夜場。「我們本來就很喜歡講話,看了電影,就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討論,也可以溝通很多對事情或人生的觀念。


Slide 22:
(五)慢工1 工業化時代,平均工時自180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減少,每周工作6天,但在過去20年間卻分為二股相對趨勢
--1997年美國人每年工作時間比歐洲多出350小時,為趕上全球經濟快速成長,許多歐洲人已向美國看齊,現在加拿大人每4人有1人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1991年只有十分之一。
--2002年30多歲英國人每5人有1人每週工作至少60小時 (還不包含通勤時間) "休閒時代"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工作這麼辛苦,錢是原因之一,永無止境的消費慾望,使我們需要更多現金, 21世紀“永遠連線”的壓力是全球性的,工作狂原指那些隨時隨地都在工作的人,如今七天24小時待命已成常態。

Slide 23:
(五)慢工2 許多公司經過多年重整與裁員後,希望員工負起離職同事留下的工作,為免失業,許多人將增長工時視為證明自身價值的最佳方式,更有數百萬人從未請完年假。
 2002年日本福岡市九州大學研究發現,每週工作60小時的人,罹患心臟病機率比40小時的人大2倍,每週至少有2天睡眠不足5小時的人,患病風險則是3倍。職場適度的壓力可以
讓人集中精神,提升生產力,但過多壓力可能造成身心無可彌補的損傷。最近年輕一點的應徵者已開始提出一些10~15年前應徵者想都不敢想的問題,我能在合理的時間下班嗎?我
能不能降低薪水換取耿多休假,傳達訊息「我們想工作,也想好好生活」

Slide 24:
(五)慢工3
荷蘭模式--荷蘭人工作時數幾乎低於任何一個工業國家,每週標準工時降到38小時,2002年有一半勞動人口只工作36小時,1/3荷蘭勞工是兼職的,改變關鍵在於1990年通過法令,讓荷蘭人有權利向雇主要求以較低待遇換取較少工時。
結果--在經濟繁榮之餘也擁有令人羨慕的生活品質,其他國家(尤其日本)也都開始效法荷蘭模式。有些高速度高壓力產業公司逐漸幫助員工放慢腳步, 提供支薪長假,使員工遠離辦公室恢復精力。 有些提供在職的瑜伽課程, 按摩, 芳香療法, “弛放室” , 甲骨文東京分公司為員工提供隔音靜心室。現代人多半睡眠不足,研究顯示短暫的“充電睡眠—理想長度20分”,可增進體力與產能。

Slide 25:
(六)慢閒
園藝--2002年美國家庭問卷調查,從事園藝活動的人數創新高7千8百萬人,成為全國最熱門之戶外休閒活動。
反電視運動--辛苦工作一天後,多數人拿起電視遙控器比拿小鏟子或編織針的機率來的大,全球第一休閒活動就是『看電視』;美國平均每人每天看4小時,歐洲人3小時,電視提供娛樂與資訊,可以轉移注意力及放鬆心情,但嚴格來說卻不緩慢,沒有時間暫停或思考,且電視掌控步調、快速畫面、急促對話、快速剪接,不斷轉台。
全民讀書會--法國哲學家維西留PAUL VIRILIO曾說,閱讀需要時間思考,這種放慢速度行為,會破壞一段大眾的動力效率。
音樂會--音樂可以振奮、刺激、活潑,也可以緩和與放鬆,用音樂來舒緩身心。

Slide 26:
(七)慢世代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懷胎時聽莫扎特的音樂,不到六個月大就教手語、週歲用韋氏幼兒識字卡教導字彙,各地數百萬學童每天晚上都要到補習班補習,每星期讀書80小時也
是稀鬆平常。
結果--過著匆忙生活的孩子開始付出代價,年僅5歲小孩就可能出現壓力所引發之胃腸不適、頭痛、失眠、憂鬱與飲食障礙等症狀;缺乏睡眠以致於易鬧彆扭、缺乏耐性。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赫胥.柏賽克對120名學齡前兒童測驗--一半兒童所上托兒所注重人際互動與寓教於樂之學習方式;另一半則使用「機械扼殺」式教學,督促他們努力用功,發現孩子處於比較輕鬆而緩慢的環境中,比較不憂慮,學習意願比較強,也更能獨立思考。
緩慢教育運動--以最快速度將資訊塞給孩子,其營養價值如同囫圇吞下一個大麥克;以緩慢步調學習,花時間深入探索主題,建立聯繫,學習如何思考而不是如何通過考試。如果慢慢的吃能刺激味蕾,那麼慢慢的學就能讓你的心更寬廣、更有活力。

Slide 27:
結論--從快活到慢活 現代人熱中速度,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不斷加快腳步,我們擁有的時間太少,以致忽略了朋友、家人,不知如何享受現在,因為我們看的永遠是下一
刻,吃的食物乏味又不營養,未來一片黯淡。
不過還是有希望--雖然速度、忙碌與節省時間的執著,依然是現代生活的註冊商標,但已有一股強大反彈力量形成,緩慢運動上路,許多人不再凡事求更快,而開始減緩速度,
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工作、思考與娛樂。 緩慢運動的精神源頭—義大利,當地強調歡樂與休閒的地中海傳統生活方式,正是對抗速度之天然良方。
結合甜蜜生活與資訊時代的動力--其秘訣在於平衡
*抽空從事對抗加速之活動,如靜坐、編織、園藝、瑜珈、繪畫、閱讀、散步、氣功。
 *正因為這種『生活好像少了什麼』的感覺,才會使緩慢的渴望遍及全球。  


本文來源:http://www.authorstream.com/Presentation/borderless-69599-Spiritual-Inspirational-ppt-powerpoint/
(AUTHOR STREAM)

2012/05/18

慢活In Praise of Slow --歐諾黑(Carl Honore)

從一本好書開始

慢活會被大家提倡推廣,主要是因為有一位加拿大的新聞工作者--Carl Honore寫的這本暢銷書 : <In praise of slowness >(推崇讚賞慢活) , 裡面提到緊張快速的生活,不但對你的健康造成傷害,你的工作或生活效率反而也會降低, 他當初因為一本<一分鐘睡前故事>而喚醒了他的良知(覺得對自己兒子說故事的時間都如此計較),因而寫了這本書教大家要善待自己,不要自我折磨,任何事情 slow down 反而會比 rush in a hurry 好, 與我們常說的:「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相似。

作者卡爾‧歐諾黑 (Carl Honore)簡介

知名記者,目前居住於倫敦。他曾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觀察家》(Observer)、《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與《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等各大
報撰稿。「慢活」的理念風靡歐洲與日本,《慢活》一書被翻成十二種語言,全球熱賣,並在四個國家擠入暢銷書排行榜。歐諾黑在義大利為本書蒐集資料時,曾被開了一張超速罰單。他也因為本書的熱烈迴響而感慨「悠閒代言人的角色佔據了我全部的生活」。詳情請參閱官網:www.inpraiseofslow.com


序文:狂飆的時間病

「人出生、結婚、生活、死亡,一切顯得如此混亂而急切,彷彿隨時都可能發瘋。」 ——
一九○七年,霍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

一九八五年某個酷熱的夏日午後,當時仍是青少年的我正在歐洲旅行,但行程卻在羅馬近郊的一處廣場嘎然而止:回市區的巴士已經遲到二十分鐘,而且毫無出現的跡象。不過車
班的延誤並未令我感到困擾。我既沒有在人行道上焦急地踱步,也沒有打電話到巴士公司投訴,而是塞上隨身聽的耳機,躺在長凳上,聆聽賽門與葛芬柯唱出放慢腳步、延續當下時刻的喜悅。那一幕的每個細節都深深刻印在我腦海中:兩個小男孩在一座中古噴泉旁邊踢足球;枝葉輕輕擦過石牆頂端;一位老寡婦用網袋提著蔬菜正要回家。

十五年匆匆而過,一切都改觀了。景象一變而成羅馬繁忙的達文西機場,而我則成了趕搭飛機回倫敦的駐外記者。我不再一路踢著小石頭,感到快樂得不得了,而是快速地衝過候機室,一面暗暗詛咒那些走得比較慢而擋住去路的人。我也不再聽著廉價隨身聽裡的民歌,而是透過手機和幾千哩外的編輯交談。到了登機門前,我排在一列長長的隊伍最後,在這裡還真是什麼事都做不了。但我已經無法無所事事。為了讓等待更具效益,為了讓自己少一點枯候的感覺,我便開始瀏覽報紙。就在這個時候,我瞄到一篇文章,後來激發了我寫一本關於放慢腳步的書的靈感。



現代人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要追趕得上就必須不斷加快腳步。我們因此罹患了「時間病」,快速無疑成了一個癮頭、一種崇拜。唯有透過回溯人們被時間搞得筋疲力竭的歷史,探討該如何應因應那讓全人類著魔沉淪的快速文化,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才能在這個沉迷於快還要更快的世界裡找到放慢腳步的前景。這裡不僅遊說讀者採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報導了一場正在全世界實實在在發生著的運動。


深度推薦  文/雨蘭

「這個專案很急,買便當回來,我們一邊吃一邊討論。」
「這個案子給你,明天提出企劃案。」

啊~~~~,為什麼所有事情都快快快?我是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是機器,我不要像陀螺漫無目的地轉。

我要調整我的步伐,確定自己存在意義,想望心中理想生活,努力實現。我要「慢活」,像梭羅一樣在湖畔邊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木屋,安靜地享受單純。我要「慢工」,盡力但不勉強的表現自己最佳狀態。

這,會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嗎?

當然不,翻開《慢活》,發現許多人正不約而同地朝同一個方向走,那就是慢活,這也才明白,自己想慢下來的想法其實並不奇怪,也不孤單。

好奇地請教大塊主編湯皓全先生,為何會在這凡事追求快的社會中,出版《慢活》一書,湯先生說:「其實一開始是被書名(In Praise of Slow)所吸引的,覺得這是什麼時代了,作者到底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slow這個字,尤其『慢』早已被污名化,看到『慢』,就直覺想到遲緩、懶散,但居然有一本書在讚美『慢』? 看了書的內容,發現它的主題滿有趣,作者從不同面向談緩慢的生活態度,也從中發現,慢活其實是一種身體和心理隱藏的需求。作者並非一味的反抗速度,他也享受經濟生活帶來的便利,他只是提出一種比較中肯的建議,試著在快與慢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或者說是企圖從快的角度,增加一種慢的可能。」

「企圖從快的角度,增加一種慢的可能。」聽起來好像有些矛盾且不易實行,但《慢活》並非在唱高調,講一些虛幻的東西,書中所提的都是可以從自身做起,端看自己所做的抉擇。湯先生更補充說明:「其宣誓著對生活步調有一定的主控權。凡事舒緩下來,會比較清楚自己要什麼,在精神層面上也比較快樂。『該快就快,該慢就慢』正是《慢活》這本書主要的精神。」

《慢活》提供我們很多自省的角度,在書中作者並沒有硬性規定要怎麼做,他只是靜靜地觀察究竟有多少人正在朝著慢活這個方向走,他只是把這個情況提出來,讓你想一想哪一種生活才是你心中所渴望的。

快活 or 慢活,你決定好了嗎?


網友書評  Iris /台灣高雄 2005.10.25

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總是唯恐漏接任何資訊,哪怕慢一分鐘,好像就會落後別人許多,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習慣了快快快!然而,快速學習,快速閱讀,匆促進食。所有的事情都以趕進度的方式進行,我們的世界就這樣充斥著快速文化,這真的是我們要的生活嗎?
不過,慢活可不是要你凡事都慢慢來,如何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速度,進而真正的享受生活,達到身心平衡,那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h
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4701&

找到你心中的烏龜( find your inner tortoise )

何謂慢活?

「慢活」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該快則快,能慢則慢,有時不快不慢」的平衡態度,用「正確的速度」來過日子。放慢速度沒有一成不變的的公式,正確速度也沒有萬用守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

 文/王小聰

近日一項針對全球 32 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城市人的步伐較十年前快了許多。其中,新加坡人是全球步速最快的。

總體看來,亞洲國家城市人的步速增長較快,平均較九○年代加快了兩至三成。心理學家認為,這個結果顯示,城市人越來越沒有耐性,生活節奏隨之加速,人們希望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完成盡可能多的事情。

拼命工作,接著以購物作為對自己的回報,「哎喲,我快忙昏了!」之聲不絕於耳。華語歌壇詞曲作家李宗盛曾有一首歌,非常直白地表現出這種生活方式——「盲、盲、盲,盲得已經沒有主張,盲得已經失去方向。忙、忙 忙,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

《慢就是美》和《簡單迴圈》的作者安德露說,有資料顯示美國人較 50 年前工作的時間更久,幸福感卻在下降,孤獨感也更強。美國人一年的平均假期只有兩周,40% 的美國人甚至休不到這麼久的假;即使休假,人們還得帶著他們的電腦、傳真設備或者手機。


「慢活」主義出現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方慢活思想中,有所謂人生四閒情:飲茶、種花、看畫、安坐。進入工業社會後,大城市漸漸形成,離開土地的人們開始專業化工業工作,傳統牧歌式生活被徹底打破。進入資訊社會後,人們總是抱怨,網路不夠快,前面的車走得太慢,自己烹調食物太費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對舒適性和快捷性的貪戀,促進了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快就是好,速度是求生的關鍵,也許這是原始人類在躲避野生動物襲擊時就流傳在基因裡的意識。終於到了廿世紀末,一部分人的心靈不堪重負,開始追求一種與「快速」背道而馳的生活方式:「慢活」主義 ( the slow movement ) 出現了。

「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快節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樣抽打著人們不斷向前,沒辦法慢下來。因此,『慢活』的本質不是懶惰,而是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德國著名時間管理專家 Lothar J. Seiwert 曾經這樣說。

「慢活」主義最早因慢食主義而開始引人注目的。慢食主義由義大利人發起,發起者 Carlo Petrini 是一名專欄作家,負責撰寫酒和飲食,一貫反感美式速食。當年,美國速食店麥當勞在羅馬西班牙臺階 ( 處於羅馬市的中心地帶,高檔商店林立 ) 邊新開了一家店,這成為激怒 Carlo Petrini 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揭竿而起,發出警告:「我們成為了速度的奴隸,我們都感染上了同樣的病毒:吃速食。我們必須從餐桌開始反抗。」1986 年,他發起了慢食運動,目前已經發展到 100 多個國家。

現在慢食組織總部——義大利小鎮布拉規定:禁止車輛進入舊城區的某些街道,在一些核心歷史區域禁止連鎖超市與霓虹燈;家庭式的小型產業,其中包括販售手工織布與 肉品特產的商店,能取得最好的店面;市政府補助建築物翻新,並採用能展現當地特色的金黃色灰泥與紅瓦頂。為了避免工作過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會配合義大利傳統,星期四、星期天休業。

安德露說,慢活主義的核心是建立一種歸屬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她說。舉個例子,你如果去附近農民的農場買菜,平均算來,你可能會和10個人進行交談,但如果你是去大型超市購物,你可能只能和收款員說上幾句話。

在慢食主義的小城裡,慢食是一種促進社區重新建立的方式,Carlo Petrini 和他的追隨者目標是讓廚房和餐桌成為人們生活的中心之一,成為人們交往和融入社區的一個重要管道。

慢城主義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

最初慢食主義被認為是少數愛好美食者所設計的觀念,可是現在已經變成廣泛的文化議題。「慢城主義」( 義大利文:CittaSlow ) 就由慢食主義衍生而來,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性的行為,其官網形容:「這是一種思維方式:關於環保,提倡使用當地食物和貨品,並避免城鎮之間的『同質化』。 」

慢食主義針對個人,慢城主義則只接受城鎮會員——人口少於5萬人的城鎮。現在在英格蘭、威爾斯、德國、挪威、波蘭和葡萄牙都有慢城主義會員城市網。

慢城主義不僅關注飲食,它要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總體來說,慢城主義把快樂置於利潤之上,把慢慢享受置於速度之上。慢城主義倡議: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經過這番改革後,「慢城主義」發起者們希望成效能超越各部分相加的總和,並且能徹底改變人們對都市生活的想法。

換句話說,「慢城主義」不僅僅是將快速城市的步調放慢而已,而是創造一個環境。一言以蔽之:慢活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儘量以音樂家所謂的 tempo Giusto ( 正確的速度 ) 生活。「也許反全球化而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認為慢活思想是治理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布拉市副市長如是說。

慢城主義出自義大利,這並不讓人感到驚奇。因為,這個南歐國家向來以重視傳統和熱愛飲食聞名。「在英語裡,『慢』這個字有愚蠢和低效的含義,但在義大利語,就沒有這些負面的含義。」義大利人 Sibille 說,「我們指的是好好生活,用心感受和花時間與人交談。」

用慢活方式來經營生活

現在,慢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已經大大超出慢食主義和慢城主義的含義,慢食、慢工作、慢運動、慢慢旅遊、慢慢閱讀,慢活主義不斷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請適時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和傳統。

慢活已經發展出各種形式,例如美國的「放慢時間協會」,他們在全球已經擁有 700 多個「盟友」。這個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碼錶、觀察路人,如果發現有人不到半分鐘就走了 50 公尺以上,協會的人就會叫住他,詢問為何如此緊張和匆忙,並給予「勸導」。

一間名叫「SLOWlab」的公司開創了「慢郵」服務,減緩不必要、不重要郵件的交付速度。IBM 一位高級管理人員都發出警告:「一天只察看兩遍你的郵箱。奪回你的生活,找出時間做點白日夢。歡迎加入慢郵主義!」

筆者曾在丹麥哥本哈根居住過半年,期間與一對丹麥夫婦相處甚歡。這對夫婦屬於典型的丹麥中產階級,丈夫原本是哥本哈根大學化學教授,後來辭職作了自由職業者;妻子是丹麥一家電信公司職員,收入比丈夫還要高。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有幢獨門獨院的二層小樓,喜歡做外國留學生的寄宿家庭,政治上厭惡保守的右派,思想自由開放。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他們已有四、五十歲,而慢活主義的歷史不過廿多年,但這對丹麥夫妻的行為方式與現在流行的慢活族有著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如果可能,儘量步行或騎腳踏車;寧願去較貴的超市 Irma 買有機食品,不願去最便宜的超市 Netto ( Netto 老闆支持右派政府 );不喝即溶咖啡,磨咖啡豆喝;家裡的垃圾分為兩類,一種是有機垃圾,一種是塑膠袋之類的無機廢物,前者用來給小院子裏的蘋果樹施肥。到了週末,夫妻二人曾邀我們這幫中國學生去他們的海邊度假小屋 ( summer house,直譯夏屋 ) 度週末。雖然一來一回,開車排放了不少二氧化碳,但丹麥人還是儘量環保:晚間通往郊外的路沒有一盞路燈,丹麥人認為僅靠車輛的前燈後燈就足夠大家辨識路況了。

到了小屋,暖氣、熱水都是靠太陽能板的供應,在冬季我們洗澡的水半溫不熱,不過對此你只會報以會心一笑;沒有電視,遠離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只有嚴肅報紙,這個靜謐的海邊,適合思考;偶爾開車去附近的小鎮轉轉,喜歡逛二手商店。週末兩天,在小木屋裡和北海邊,我度過了日起日落的 48 小時,聊天、看報紙、看小說、對著海邊天際發愣,雖然平淡,但這種彷彿能觸摸到生命脈搏的感覺卻縈繞至今。

其實,不光是週末兩天,這個幸福指數排名靠前的北歐小國,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注重「慢活」。清晨上班,很多衣冠楚楚的年輕人騎著腳踏車在路上 ( 丹麥地處平原,適宜於騎車 );下午4點是地鐵運輸的高峰,這時是下班時間;經常看到年輕的媽媽推車嬰兒車,悠閒漫步街頭。

不難猜測,雖然全世界只有 30 多個城市是慢城會員城市,但以慢活方式生活的人們還是大有人在。在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人們或多或少已經採取了某些慢活方式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了。

英文中,心理醫生把追求慢活叫做「找到你心中的烏龜」 ( find your inner tortoise ) 。也許在我們這些匆忙的兔子心中,都有一隻烏龜。



  


本文摘自網路貼文
http://tw.myblog.yahoo.com/oriental-express/article?mid=-2&next=1230&l=f&fid=18
http://blog.xuite.net/prad7/8la888/22956004-%E8%AA%B2%E5%BE%8C%E9%97%9C%E9%8D%B5%E5%AD%97%E6%AA%A2%E7%B4%A2%E3%80%8E%E6%85%A2%E6%B4%BB%E3%80%8F

打開你的心看看這世界(What a beautiful world !)


今天你用「心」看世界了嗎?
  曾幾何時,我們總是過度依賴我們的雙眼,面對這美麗精彩的世界竟已麻木無知覺。我們似乎習於走馬看花、視而不見的生活態度,然而在我們無法細細體會這世界的同時,究竟我們漏接了多少生活中的美好?

  那天,坐在公車上的我因為剛考完大考心情格外得輕鬆:「多久沒好好看看這日日經過的窗邊風景了?」有一瞬,我突然身處在路邊的稻田當中,一旁的嘈雜聲被消音了,聽見的是稻草沙沙的聲音,腳邊的稻葉搔著我的腳踝,風拂過我的髮......一切發生的就如同小說內的情境。這絕對不是甚麼靈魂出竅之類的科幻情節,只是那一瞬間我的心神突然與整個大地連上了線,我看見的正是平時我所忽略的事物。還記得<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情節,蘇格拉底說:「拋開你心中的那堆垃圾,他們蒙蔽了你讓你無法看清這世界。」而他所謂的垃圾正是那些你或許認為很重要的公事、學業......我們有時候連在回家的路上亦或者是洗澡的時候都還在想著自己的「正事」,也因為他們讓我們錯過了神旁的事物。在這節奏快速、馬不停蹄的世界裡,我們漏掉了太多東西了!

  拋開吧,那些垃圾!別再追著現代社會的tempo,與地球連上線吧!你現在所需的是慢下來!慢,車禍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緩,你不會與人有所爭執;停,你能活在當下享受世界的美妙。仔細想想,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追著未來跑,卻不了解那個未來已然成為了當下,然後便成了過去,最後埋在回憶裡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盲目的跑啊跑,累了也只匆匆休息一下然後又繼續的跑,在這有限的人生裡,我們的未來很可能就這麼的被跑光了,然而我們記下了什麼?是的,我們只是跑而已,沒有東西被留下。學會慢下腳步、活在當下,敞開你的心胸細細的來品味這世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環。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 <飲酒詩>


  學學五柳先生,即使處在喧囂的大街上也能保有一片寧靜了心思,無須像他一樣拋開官職,只管打開你的心,將周遭的事物全裝進你的心中。我又想起蘇格拉底的話了:「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有過程。」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當你來到這世界時你沒印象,當你撒手人寰時你無知無覺,重要的是那之間的過程啊!從現在起,試著慢下來看看你會看見甚麼?

JUST DO IT!  SLOW DOWN!



圖來源http://d.lotour.com/beijing/20090929/386297.shtml